中移动“大裁员”背后

2014年08月25日

8月19日下午,针对有媒体报道“中移动大规模裁撤劳务派遣员工:涉及近30万人”一事,中国移动相关负责人对媒体表示,中国移动并“没有撤劳务工安排,报道不属实”。

该媒体在文章中指出,根据一份中国移动近期内部资料显示,目前劳务派遣人员占比为62%。为了落实人社部《劳务派遣暂行规定》相关规定,在2015年底之前,需要对近30万劳务工进行职位调整。

报道还称,中国移动全国范围人员调整,今年6月山东率先裁员,全省17市裁员超过6000余人,大部分为劳务派遣人员。由于没有提前通知、强制裁员、没有发放任何补偿款等原因,菏泽、枣庄、泰安等地被裁员工自发组织示威抗议。据21世纪经济报道,山东菏泽移动并不承认裁员的说法:“你们是华博的人,不是移动的,是华博裁的你们。”

据不久之前中移动发布的中期业绩报告显示,中国移动上半年营收为3247亿元,同比增长7.1%,股东应占利润为577亿元,同比下降8.5%。在收入增加但利润下滑的情况下,中移动转型面临“阵痛”。

中移动被曝“忽悠”员工跟第三方签协议

据21世纪经济报道,山东菏泽移动前员工张锐(化名)正在等一笔“据说会在8月底发放”的裁员补偿款。“已经等了1个多月。”张锐说:“我们市还有400多被裁职工都在等这笔钱,再不给,我们就起诉。”

2014年6月25日,为菏泽移动打工7年的张锐突然接到菏泽移动公司的裁员通知,7月10日,张锐不得不在解约合同上签字,结束了自己的移动生涯,没有得到任何补偿。“整个菏泽移动有相同遭遇的人约为400,我是这批人里最早进入移动的。”张锐称:“没有提前通知、强制裁员、没有补偿,我们集体去抗议,但没有效果。”

菏泽移动并不承认裁员的说法:“你们是华博的人,不是移动的,是华博裁的你们。”

张锐回忆:“2011年,移动公司以交社保的名义,忽悠我们跟‘华博’公司签了一份协议。签了该协议之后,我们还是在移动上班、做原来的工作、在移动领工资。包括最后解约合同,也是移动公司领导到我家里强制我签的。”

张锐无奈表示:“为什么我们都成了华博的员工,我们甚至都不知道它是做什么的。”

多位被裁员工称:“移动把裁员的责任名正言顺地推到了华博头上,投诉、抗议都石沉大海。”同样的情况还发生在枣庄、泰安等多地移动公司。据了解,山东移动所辖17个市级移动公司都背负了数百名的“裁员”指标。

“今年6月份在全省实施裁员战略”,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省公司人士确认:“总裁员规模超过了6000人。”

“市公司人员分为三类,合同工、劳务派遣、临时工,这次裁员主要是劳务派遣、临时工。”一位滨州移动劳务工称:“省公司要求压缩劳务工比例,我们这些没被裁掉的,工资压缩了很多,已经有人主动离职了。”

山东移动省公司的“压缩劳务工比例”的要求,来自于中国移动集团。一份中国移动近期内部资料显示,“公司目前劳务派遣人员占比为62%。集团公司将落实《劳动合同法》、推动劳动用工结构调整问题,总的目标是实现用工总量零增长或负增长;劳务派遣用工占比年底前下降到50%以下,2015年底前下降到10%以下。难度相当大。”

据了解,根据人社部最新《劳务派遣暂行规定》:“用工单位使用被派遣劳动者数量,不得超过单位用工总量的10%,超过这一比例的用工单位要在2016年2月底之前逐步降至10%以下。”按照这一要求,中国移动总用工数约57万,在2015年底之前,需要对近30万劳务工进行职位调整。

山东移动裁员正是因此而起。除山东移动之外,多数省公司也在启动裁员计划。山西移动在今年3月份已启动首次裁员,第二批裁员正在进行中,一位不愿具名的忻州移动人士告诉记者:“两次裁员数加起来可能跟山东规模差不多,不过我们有补偿,而且主动离职补偿双份。”据了解,湖南、福建、黑龙江等地移动公司也处于裁员进行时。

8月19日报道:中移动多省分公司大规模裁撤劳务工

8月19日媒体报道称,中移动山东、福建、山西等省公司正在进行裁员计划,大量劳务派遣员工被裁撤。

今年6月底,山东移动率先开始裁员。据山东移动省公司内部人士透露,全省17市裁员超过6000余人,其中大部分为劳务派遣人员。

由于“没有提前通知”、“强制裁员”、“没有发放任何补偿款”等原因,菏泽、枣庄、泰安等地被裁员工自发组织示威抗议、上访、起诉,但均未能起效。目前,这些被裁员工依旧没有得到合理的安置方案。

据上述移动人士透露,之所以大量裁撤劳务工,是因为人社部《劳务派遣暂行规定》要求:“用工单位使用被派遣劳动者数量,不得超过单位用工总量的10%,超过这一比例的用工单位要在2016年2月低之前逐步降至10%以下。而山东移动在此前业务扩张中招聘了大量劳务工,比例远远超标。

调查发现,山西移动、黑龙江移动、福建移动等地也均在进行劳务工裁员,其中山西移动已属今年第二次裁员。与山东移动不同,山西移动给予裁员补偿,并给主动离职者提供双份补偿。

中国移动正在执行全国范围的人员调整方案。一份中国移动近期内部资料显示,该集团目前劳务派遣人员占比为62%。为了落实相关规定,要求劳务派遣用工占比年底前要下降到50%以下,2015年底前下降到10%以下。

中国移动总用工数约60万,也就是说,在2015年底之前,需要对近30万劳务工进行职位调整。

此外,与中国移动人力结构类似的中国电信、中国联通也有相应的裁员计划。有江西电信人士爆料:“江西电信将在未来通过裁员、内退、内部创业等方式优化1/3员工。”同时,天津联通一位管理层也表示:“集团已经向各省下发新的裁员考核,把人力优化为重点。”

难解的“人力结构矛盾”

“虽然都需要裁员,但真不应拿劳务工开刀啊。” 一位天津联通管理层人士称:“运营商的劳务派遣人员主要分布在营业厅、社区销售,是我们贡献收入的一线人员。”

他表示,在近几年的营业厅改革、社会渠道改革的转型中,一线的劳务工始终处于市场化改革的最前线,已经成为天津联通“最贴近市场、最有工作效率、最有活力”的人,“而且,劳务工普遍很年轻,是我们的新鲜血液。如果把他们裁了,谁去跑业务?”

“事实上,我们现在缺少劳务工。周六、周日,营业厅都排长队,根本忙不过来。”该联通人士表示:“相反,内部的正式工、管理层仍然低效率状态,长期不到岗、闲职者很多。最合适的办法是优化这些体制内员工,把绩优劳务工转正,这样能减少劳务工的比例。但被裁的不该裁,该裁的裁不掉,这太难了。”

这种人力结构矛盾或许是大多数传统企业的通病。今年6月,海尔集团CEO张瑞敏曾公开表示:“今年,海尔会裁员1万人,主要是中间管理层。”

“人力结构矛盾已经严重制约运营商当前的战略转型,这是企业发展的核心问题。相比较而言,OTT冲击只是不重要的外部竞争。”中国电信广州研究院一位专家举例,此前西班牙电信曾宣布成立数字化部门实行互联网转型,但该战略尚未启动就夭折了。其根本原因就是缺少互联网人才,以及管理层的权利纷争。

而需要指出的是,这种人力结构矛盾还在持续放大。“一方面,被体制舒服的管理层愈发拥挤,另一方面没有合理的晋升机制、激励机制,我们根本留不住年轻人才。”该广州研究院专家表示:“这才是我们在人员调整时真正需要面对的问题。”

收入增利润降 中移动转型面临阵痛

收入增加但利润下滑,中国移动8月14日公布的中期业绩报告展现了转型的“阵痛”。报告显示,中国移动上半年营收为3247亿元,同比增长7.1%,股东应占利润为577亿元,同比下降8.5%。

在中国移动“语音到流量、数字化服务”转型中,传统语音业务收入从去年同期的1750.8亿元下降到1657.8亿元,虽然同期数据业务收入从去年的953.9亿元上升到1219.1亿元,增幅超过语音业务下降部分,不过由于投入上升,未在利润上体现出同期正增长。

“运营商传统业务都在萎缩,新的收入增长主要靠流量实现,但现在流量方面的投入比收益大。”独立电信分析师马继华接受采访时表示。

过去几年,中国移动连续实现利润的高速增长,依靠的正是其当时处于移动语音代替固话语音的大时代背景。

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,移动语音业务下降,除去国内移动通信市场已趋近于饱和、行业竞争加剧等原因外,还与移动互联网的兴起、数据流量的需求大于移动语音有关,中国移动不得不承受着移动互联网带来的产业价值转移“阵痛”。

“从利润上看依然会有很大挑战,不过也想利用这个机会给自己挤水分。”移动总部员工说,“领导层觉得可以放水养鱼,但不要把市场丢掉,希望大家看得长远一点,储备能力,这两年要忍受一个业绩上的谷底。”

“语音下降的趋势是不能避免的,但OTT也提升了我们的流量,关键在于流量这些新业务的提升能不能更快地发展。”一位地方移动市场部负责人表示,目前也在积极和一些互联网厂商、游戏厂商合作,并且会利用一些互联网厂商渠道拓展流量价值。

中国移动中期业绩报告显示,中国移动推出了多款以流量为主的资费套餐,移动数据流量同比增长幅度达到91.4%,无线上网业务同比增长51.8%,占通信业务收入比重达到24.2%。

但报告也指出,为了支撑数据流量的“爆发式增长”,特别是为了拓展4G业务,中国移动加大了资源投入力度。中移动董事长奚国华此前预计,2014年中移动4G网络投资预计将超过500亿元。

中国移动还表示,除了上述因素,由于受到营改增、网间结算标准等政策性因素冲击,导致出现了利润下降。

电信运营商同工同酬难落实

去年有报道称,2013年7月1日起实施的劳动合同法修正案,不仅严格的规范劳务派遣,同工同酬更成为最大亮点,很多人欢呼劳务派遣工迎来春天。2013年8月7日,进一步保障临时工合法权益的法案《劳务派遣若干规定(征求意见稿)》出台,提出企业员工派遣比例应控制在总用工数量10%以内,电信、电力等派遣工较多的企业将迎来一系列如何处理派遣工的难题。

派遣工的问题早成为社会问题。此次《劳务派遣若干规定(征求意见稿)》调整的初衷便是进一步保障劳动者权益。IDC发布“探讨如何应对劳务派遣法规调整”的报告称,在此次征求意见稿中,派遣工相关的企业需关注三要点:企业员工派遣比例控制在总用工数量10%以内;三产公司类型的单位属于不得设立的劳务派遣单位;企业或服务商都不得随意解聘派遣员工。

以金融、电信、电力、石油石化、政府等大型企事业单位,劳务派遣已成为其普遍用工形式的一种,有部分企业员工派遣比例已超出总用工数量的10%。电信行业,更是劳务派遣用工大户,在某些地方甚至超过50%。

企业员工派遣比例控制在总用工数量10%以内,意味着很多派遣工将面临是否被电信运营商“收编”。

IDC表示,随着用工形式的变化、人员的流动,在一定程度仍会对企业业务造成影响。对于身处经济转型期的企事业单位,尤其派遣员工比例较大的企业,如将所有原派遣员工“收编”为正式员工,其成本、管理等各方面在短时期内都会造成较大的压力。

电信运营商用工分为A、B、C三类,其中A类员工一般指直接与省公司签约的员工;B类大多是与人才代理签约,由人才代理派到移动工作;C类员工则属于聘用的员工,即一般劳务派遣工。其中A、B类为正式在编人员,面对用工总数不超10%的规定,运营商对C类员工去留的处理将变得棘手。

2013年6月1日,中国移动某分公司划定了劳务派遣的范围:公司岗位中临时性、辅助性或者替代性的工作岗位。主要包括:市场营销、网络维护、客户服务等相应工作岗位。也就是说派遣工几乎可涵盖公司所有业务岗位。

2011年,有数据称,中国联通大约有15万正式工,劳务派遣工35万。据通信人家园网友爆料,2011年联通派遣工比同岗正式工收入每年少2万元。假如全部“收编”,同工同酬,并且各个派遣工都以同一岗位计算,那么联通需要多支出70亿元,而联通当年净利润42.1亿元,成本之大可想而知。

在等级制度分明的三大运营商内部,劳务派遣工原本“干活多、拿钱少”,因待遇低、指标重而不满,与企业之间劳资纠纷时常发生。所以,如果不“收编”,在派遣员工过渡期及以后、或劳动合同到期后的去留问题,将成为运营商未来一段时间所需要应对的潜在风险。

随着劳动合同法修正案跟《劳务派遣若干规定(征求意见稿)》的发布,所允许的不超过总用工量的10%派遣工,也要同工同酬;并且相关人士表示,即便其他被裁派遣工所做的业务外包,并不节省费用。运营商用工成本增加在所难免。

某些地方运营商从几年前就开始不招派遣工,都改成外包性质的,这些年派遣工一部分通过考试转正,一部分转为外包,或者留有一定比例的派遣工,反正想法子让你碰不到同工同酬的范围,这在几年前就已经开始了,一运营商员工如此表示。

随着新法律的相继出台,不仅要求同工同酬,派遣人员更被定于不超过总用工数的10%。有些地方运营商早停止派遣工招聘,截住源头,然后对所在队伍的派遣工适当收编,适当予以补偿金劝其退出,将业务适量外包,从而成功将派遣工用量控制在总数的10%以内。但某些地方运营商派遣工超过总用工数50%,数量太大,裁员在所难免。即便派遣工转签为第三方的外包工,将公司与员工的关系原来的由雇佣变为第三方的服务,也是变相的裁员。

劳动合同法修正案7月1日实施之际,通信人家园进行了一次关于同工同酬的大讨论。除一些人表达了对同工同酬的期待,更多人却觉得实施难度太大,认为派遣之外还有外包——派遣工最多的选择或许只是从派遣工到外包工的转换。甚至有人直接漠然,同工同酬口号喊了这么久,从未实现,即便上升到法律,好像依然离自己很遥远。

还有人看得比较透彻,他表示,劳动力市场也就那么回事,派遣或临时工也就是等于底薪招人。如果不允许的话,无非就两种情况:企业减少招聘人数,因为它觉得少些人数也可以完成工作;或者企业发现必须要这么多人,那就必须承担增加的人工成本。基于目前通信业的情况,基本可以说企业会选择前者,即减少临时工数量,少量增加在职员工收入,同时相对大幅提高员工工作量。而减少派遣工的渠道无非是转签外包,或者直接裁员。

当然运营商一直有派遣工转正的政策,但是这与派遣工的文凭、年龄、业绩以及工作年限都有很大关系,成功转正的毕竟少数。就算被收编为正式工,或许又被定性为低层岗位,同工同酬同样无法实现。

也有相关专家称,做到同工同酬很难,首先,这个工怎么来定义与衡量,除了要做同样的工作,还要达到同样的工作效果。并且对于新法规,劳动部门不来主动管,员工自己维权的成本比要求的利益还高。因此,现在不缺乏的是法律法规,关键是执法的力度。同工同酬不仅仅在于相关企业的自律,更在于第三方的监督。

来源:中国经营报

返回页首

本网站使用cookie来收集有关您计算机的信息。

请参阅中国劳工通讯的「隐私政策」以准确了解我们向网站用户及电子报订阅者收集何种信息, 我们如何使用这些信息,以及如果您对此有任何疑虑,如何联系我们。